為什麼我們不想生:生與不生,哪一種人生選擇更幸福?

NT $450.00
NT $338.00


生小孩,會是我的願望清單嗎?人生,難道真的只有一套標準流程嗎? 16篇最誠實的自我對話獻給處於生與不生的兩難,以及做了決定但仍感焦慮的現代人 對現代人而言,無論生不生小孩,都是必須深思熟慮才得出的選擇。決定生小孩並非易事,越來越多人選擇不生;但如果不生,就得經常面對周圍人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情形: •為什麼不想生?•你怎麼這麼自私,長輩的心情你有考慮到嗎?•是不是身體有什麼問題?•不生好可惜,你不想當個好爸爸、好媽媽嗎?•養兒防老,怎麼不為將來打算呢? 「每個人都叫我們生,但是,人生該有一套標準流程嗎?」 每個人的人生都獨一無二,決定不生,難道就等於只為自己活、比別人更自私?如果年輕時不生,未來就真的會後悔嗎?當你遇到以下情況: •如果你還不確定是否想要生•如果你現在就處於生或不生的兩難•如果你已經做了選擇,但還是感到焦慮 本書將給你打氣勉勵:無論怎麼選擇,背後自然有需要完成的關卡,但不能忽略的是:你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實實在在、珍貴且意義非凡。 「給自己一點餘裕、一分一秒的停頓,坦承自己對生育的真實感受。」 ===================== 本書編者梅根.達姆點出,我們的社會往往認為自願不生養孩子的人都是自私的享樂主義者。但實際上,選擇不生孩子的人有各種各樣的型態──事實上,他們的煩惱沒有比較少,也有屬於自己的課題。 本書邀請了十六位來自不同世代、種族與文化背景的作家,分享他們對於生育、家庭乃至生命意義的思考。這群作家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不生小孩,但每個人做出此決定的過程、思路、感受都不相同── #結婚就是要生小孩嗎?  回首往事,我發現自己其實把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審視早在內心做出的決定上。我意識到:「我並不是真的想生孩子,我想要的是『想要生孩子』這種欲望。」我渴望像別人那樣渴望生養,但我必須面對真實的自己…… #有自己的孩子,家庭生活才算美滿而完整嗎?  我母親一度以為自己想要孩子,但一旦生了,她又真心不想要了。我的原生家庭於是灌輸給我一種感受:緊閉的家門背後,各種尊重都消失無蹤,不滿、憤怒和其他情緒肆意妄為,家庭內部的戰爭暴虐盛行。即便我已知道不是所有家庭都是這樣,我還是無法信任自己決不會把熟悉的那種家庭複製一遍…… #「母性本能」真的存在嗎?  如果生物特性決定了由女性擔任生兒育女的責任,那就該有許多社會性補償來平衡這種不公正。但如今社會給予女性的補償遠遠不夠多。為什麼這方面的進步如此緩慢? #不生小孩卻養寵物,很自私嗎?  對於不同的人生選擇,不能簡單用「自私」或「樂於奉獻」去貼標籤;如果奉獻是令人尊敬的人生目標,也許我們的任務就是要選中一條路,去奉獻自我。如果要照顧孩子,我很可能變成不那麼體貼的伴侶、無法隨叫隨到的朋友,而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 #當了爸媽的我還是原來的我嗎?  雖然我不想當父親有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諸如我知道自己善變、情緒起伏大,而且我永遠也付不起騎馬課或牙套的費用,更別說大學學費了──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害怕。我怕萬一有了孩子,肯定會愛得很痛苦,那種愛足以將我的靈魂一扯兩半,也怕自己一醒來就擔憂孩子有三長兩短,因而不再有無憂無慮的清晨…… ──本書呈現了雖然屬於社會少數、但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聲音。書中每一位作者都積極地面對膝下無子的生活,以令人欽佩的坦誠相待,細膩反思和生育命題息息相關的「孤獨」、「自我實現」、「生育本能」和「童年創傷」等主題。除了容納不同的生命故事,本書也探討社會對女性的刻板成見,以及避孕方式的進步、精子銀行的出現、收養或代孕等新制度提供的機會與造成的衝擊。 十六位作家的聲音,希望賦予你進一步思考的勇氣。如果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我們如何建立親密關係,如何忠於當下自我的決定,並在日常生活中承擔這一決定帶來的挑戰?無論我們屬於生孩子這方、還是不生孩子這方,本書都將陪伴你一同探索,勇敢地走向生命中最好的決定。 「所謂社會禁忌會永遠揮之不去,直到有人將之寫得足夠抒情、予以摧毀在這本書中,十六位作家終於說出了女性本來永遠不該說的話,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懷孕看起來很可怕,生產更是如此,對嬰兒的渴望會消散……此外,誰會真正在意是否收到母親節卡片呢?我的三個孩子當然在各方面都很完美;然而,當媽當久了以後,我就越清楚,生兒育女並不適合所有人。敬告任何有這種直覺的女性朋友:別理你的祖母,改讀這本書吧。」──漢娜‧羅辛(HannaRosin),《女性的崛起》(TheEndofMen:AndtheRiseofWomen)作者 「先將你的道德預設放置一旁吧。本書收錄的十六篇散文告訴我們,人們做出不生孩子這一決定的途徑是如此多樣、各有獨特之處。講到男男女女的人生大事,這本書肯定是眾多同類書中最好的一本──對於作家、對於讀者來說,這本書都讓人收穫頗豐。」──卡莎‧波利特(KathaPollitt),詩人、《國家》(TheNation)雜誌專欄作家 「我從來就不需要他人認可我不生孩子的決定,但有的時候,我確實想要有人陪伴,想要有個傾訴的對象,有個在我偶爾為沒生孩子以及這個決定帶給我的所有機會感到欣喜時,不會對我產生誤解的朋友。《為什麼我們不想生》就是這樣的存在,甚至做到了更多。這本書很甜蜜、很真摯,與其書名所直指的『自私』、『膚淺』、『自負』完全相反。我想像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這本書,聆聽這些聰慧且很有愛的作家所說的話語。」──漢娜‧皮塔德(HannahPittard),《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TheFatesWillFindTheirWay)作者 「《為什麼我們不想生》是一本很有渲染力的文集,匯聚了不同的聲音和風格,這些文章共同聚焦於直到今天人們依然無法草率定論的問題。一篇篇文章猶如宣言,對當下極具意義。這本書不會讓那些已經選擇生育的人咬牙切齒,也不會讓那些在生育問題上猶豫不決的人喪失勇氣。」──《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 「在今天的美國,有百分之十九的女性在近四十五歲時仍然沒有生過孩子──這個數字在四十年內幾乎翻了一倍,令人震撼……生兒育女這種願望究竟是一種個人衝動、一種生理需求,還是一種對文化期待無意識的內化?這個謎團顯然困擾著《為什麼我們不想生》的作家們。梅根.達姆編撰的這本文集或許難以改變大眾的整體態度,但至少能夠讓那些享受無子人生的人發出自己複雜的聲音。」──《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 「這本文集收錄了一系列極其私密的散文,而其中令人最感驚訝的是:這些作家備受生育問題折磨的程度。但令人更感震撼的是,儘管原因多而不同,他們許多人曾試圖生孩子。他們心中有不確定感。他們承認自己的所有渴望,誠實地考慮各種可能的未來,權衡各種好與壞。這都是由於我們文化對生兒育女的期待是如此強烈,這些決定不生孩子的作家才為自己建起堡壘,捍衛自己的生活和選擇。」──《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Post)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文集中,沒有一位作者在做出不生孩子的決定時是自私、想法淺薄的。有些人面對這個決定的過程令人痛徹心扉,另一些人的原因則讓你釋懷一笑。」──《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Weekly) 呂秋遠|律師李佳燕|家庭醫師李欣倫|作家馬尼尼為|作家、畫家楊佳嫻|作家諶淑婷|文字工作者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攜手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 人生 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