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

NT $750.00
NT $563.00


走過血色大地的死亡深淵,更要看見東歐如何重獲新生認同糾葛×族群劃分×帝國邊陲×宗教歧異×國家神話=一本東歐版《想像的共同體》波蘭、立陶宛、白羅斯、烏克蘭─四個東歐民族,四百年歷史經驗,無數次探究「我們是誰」的實踐,哪些值得臺灣人借鑑?800萬人次聽講的東歐史大師提摩希.史奈德改寫東歐印象的典範之作○●人只能屬於一種民族嗎?歷史上同屬一國,未來就得走同一條路嗎?共同體是在何時出現?族群衝突為何發生?國家之間的宿怨又要如何化解?‧要理解東歐,不能只看東歐歷史上的黑暗,更要看見東歐民族如何劫後重生‧跳脫單一民族觀點:4種語言,8處檔案,首次完整重建★烏克蘭研究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波蘭東歐評論最佳外國圖書獎★波蘭瑪麗.居禮.斯克洛多夫斯卡大學研究獎★美國歷史學會最佳歐洲現代史書寫獎★英國最佳波蘭研究圖書獎○○●『東歐總是複雜難懂,但我們至少能夠確定,這是一本專家學者必讀,也適合推薦給學生與好奇歷史讀者的好書。』──《國際歷史評論》『罕有著作能夠同時兼顧現代民族身分的複雜向度、罪過程度與偉大之處。』──《俄羅斯評論》『示範如何探究民族認同的問題,卻不會落入民族主義書寫的歷史窠臼。』──BrianPorter,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夾在德國與俄國之間的廣大東歐地區,今天坐落著波蘭、立陶宛、白羅斯與烏克蘭等四個國家。四百年前,這些國家都曾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該聯邦是當時歐洲領土最大、人口最多也最強盛繁榮的國家,境內宗教寬容、族群多元,更有著歐洲第一部憲法。隨著世界走向現代,波蘭立陶宛聯邦卻遭人遺忘,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備受官僚腐化、族群衝突與認同混亂所苦,這座聯邦最終被強鄰摧毀,繼起的民族國家更是動輒淪為帝國野心的獵物,屢次遭到瓜分、滅國與屠殺。更慘的是,昔日同屬一國的波蘭人、立陶宛人、白羅斯人與烏克蘭人,也開始自認是不同的民族,彼此爭戰不休,甚至上演族群清洗的血腥戲碼。面對複雜難解的黑暗過去,東歐人如何能在血色大地與帝國廢墟上,找到克服歷史宿怨與和解的可能性,打造出擺脫民族主義幽靈的獨特國家?本書挖掘了多國檔案,加上來自各方的日記、書信與回憶錄等多語言史料,細緻還原東歐四個民族追求新生的旅程。本書特色★市面第一本針對東歐民族進行跨國研究的歷史經典,宛如東歐版《想像的共同體》★臺灣未來十年的必備參考書:無論是中華民族還是臺灣民族,東歐民族的經驗與啟示都值得臺灣借鑑學習★《血色大地》、《暴政》作者提摩希.史奈德一鳴驚人的成名之作國際獎項紀錄★烏克蘭研究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AmericanAssociationforUkrainianStudiesBookPrize)★美國歷史學會最佳歐洲現代史書寫獎(GeorgeLouisBeerPrize,AmericanHistoricalAssociation)★英國最佳波蘭研究圖書獎(Orbis-AAASSBookPrizeinPolishStudies)★波蘭東歐評論最佳外國圖書獎(EasternReviewBestForeignAcademicBook)★波蘭瑪麗.居禮.斯克洛多夫斯卡大學研究獎(JerzyGiedroycScholarlyAward,MarieCurie-SkłodowskaUniversity)國際專家推薦提摩希.史奈德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烏克蘭與波蘭專家之一。如果你想要理解我們複雜的歷史,或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你鐵定要跟他來一趟我們這區域的歷史之旅。在認識東歐的旅程中,沒有比他更好的嚮導。─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波蘭報導文學作家《民族重建》精彩分析了東歐民族演化的細微之處、複雜程度與重重矛盾。史奈德的研究發人深省,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各國的國家失能與國族建構。─薩謬爾.杭亭頓(SamuelHuntington),哈佛大學國際與區域研究院院長本書既是對歐洲被遺忘之地的高度原創性研究,也能對關心民族主義與民族如何建構的讀者有所啟發。─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GartonAsh),牛津大學歷史系教授這是當前英語世界描寫東歐多重文化背景最好的一本書。史奈德替我們示範了如何探究與解釋民族認同的問題,卻不會落入民族主義書寫的歷史窠臼。─布萊恩.波特(BrianPorter),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史奈德對民族建國之路提供了深具啟發性的新穎觀點,而他最核心的關懷,就在於民族該如何克服這些痛苦的歷史經驗,甚至包括最慘痛的族群清洗過往。─《外交事務》雜誌史奈德替這片複雜難解的區域,描繪了通往建國與民族和解的道路。本書的寫作風格也提醒了我們,歷史寫作確實可以(也應該)在文學上有所追求。─《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史奈德將重要的常識、民主與道德寬容等價值觀,成功整合進多線並進的客觀歷史敘事軸線之中。東歐總是複雜難懂,但我們至少能夠確定,這是一本專家學者必讀,也適合推薦給學生與好奇歷史讀者的好書。─《國際歷史評論》(TheInternationalHistoryReview)清楚的圖表、適當的圖片與實用的地圖,都讓本書變得更加平易近人,強烈推薦!─《選擇》雜誌藉由大量的歷史細節,史奈德說出了罕見於任何媒體評論中的政治理論真相。─《高等教育紀事報》(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清楚的結構、風格明快的散文、堅定不移的決斷力與打動人心的論證。只要讀完本書就會明白,即便經歷過最可怕的衝突,民族和解確實還是可能的,而且歷史學家不僅能夠予以描述與頌揚,甚至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盡一分心力。─《英國歷史評論》(TheEnglishHistoricalReview)肯定是過去十年來最有趣的東歐史著作。─《美國歷史評論》(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罕有著作能夠同時兼顧現代民族身分的複雜向度、罪過程度與偉大之處。無論你是想認識現代民族主義與族群關係的歷史,還是要理解德國與俄國之間這塊土地的過去,本書都是必讀之作。─《俄羅斯評論》(TheRussianReview)本書的強項不再於書中訊息有多新,而在於如何有效重述學術圈內人早已聽過的事情。這些專家學者所熟悉的事件在史奈德的獨特敘事下,被以不同的方式呈現,進而獲得了全新的意義。書頁中滿是各式各樣的細微洞見,並透過史奈德雄辯式的文字傳達出來─許多名言佳句肯定會被未來的歷史學家所引用。─《斯拉夫評論》(SlavicReview)史奈德顯然深受「想像的共同體」這套民族主義理論影響,但更進一步分析近代歷史上的東歐,何以會從以「階級」來界定公民身分的前現代觀念,轉變成根基於語言和族裔差異的排他性現代民族主義。─《波羅的海研究期刊》(JournalofBalticStudies)史奈德這本開創之作整合了政治史、文化史與思想史,並藉由檔案史料、文獻集、會議記錄、官員備忘錄、各國各時期的報章雜誌、日記、回憶錄、通聯紀錄、學術出版品,以及對政府官員與國會議員的訪談資料,拼湊出波蘭立陶宛聯邦這個近代史上最龐大的歐洲國度,如何與為何變成了今日的波蘭、烏克蘭、立陶宛與白羅斯。─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這本優秀之作問對了問題,也幫讀者找到了正確答案。─哥倫比亞大學中歐與東歐研究中心臺灣好評推薦建國路上,認識他人如何建構民族,是不可輕忽、不能省略的知識工作。這本書完成了兩項不可能的歷史書寫任務:整合豐富厚實的資料,卻能保有清楚明快的敘事。值得所有關心我們島國的公民借鏡──另一個帝國邊緣,四個國家四百年史,如何在壓迫、戰爭與血腥衝突之間,嘗試建構民主與現代民族。─許菁芳,作家《民族重建》是一本很重要的書,字字珠璣,需要靜下來慢慢細讀。按時間順序的歷史敘事雖然老派,卻很有力量。─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他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史奈德講述的不僅是波蘭、烏克蘭、立陶宛與白羅斯的故事,更是解釋民族新生與重建的傑出之作。─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本書以東歐曖昧交錯的族裔地景為題,清楚呈現「血緣」、「文化」、「語言」、「國家」這些要素,如何歷經現代化、族群清洗與蘇聯解體,錯綜複雜的衝突與磨合,終成波、烏、立、白等四個民族。在獨裁者挾民族主義的神話敘事於東歐發起侵略戰爭的今天,很值得再度閱讀史奈德的這部經典。─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世人慣常以「國族」來畫定彼此,彷彿國界是天生的,或是宣稱誰是誰「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實上,當代國家被「起造」前,領土文化會不斷變動重組,而史奈德的《民族重建》便是細緻闡述東歐各國的前世今生。我在旅行東歐時,只帶了這本書旅行,因此讓我可以更大的視野格局,看待自己造訪之地。在中國前駐法大使盧沙野對前蘇聯國家的錯誤發言時,我也只想到這本書。誠摯推薦給各位讀者,包含盧大使。─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史奈德從來不只寫歷史,而是以各種不同的路徑切進文化、思想與政治──此外,他更是那種勇於說出是非對錯的知識分子。他這回在《民族重建》中把波蘭、烏克蘭、立陶宛與白羅斯四國從十六世紀以降的民族建構過程梳理清楚,內容足以讓臺灣人放寬歷史視野,腦中的知識地圖不再只有東亞、西歐與美國。如果《血色大地》的閱讀經驗讓你意猶未盡,那麼本書更能補足我們對東歐歷史的知識背景,值得再次拿起《血色大地》一同對讀。─陳榮彬,《血色大地》譯者本書記錄了原本包括多元人種和語言的拉丁文「natio」一詞,在過去數百年間如何轉為地理意義上的「民族」甚至是同文同種的「國族」,如何指引受迫者建立了「民族國家」,乃至於被政客誤解為「純種國家」而進行殺戮。幸而,作者也讓讀者看見人們從歷史中學會和解,讓歐洲史最黑暗的一面映照出人類未來的一道曙光。─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在東歐,誰有資格成為民族一分子?一座城市或一塊歷史區域屬於哪個民族?民族衝突是否命定?民族真的有「固有疆域」嗎?這本奠定史奈德在東歐史學界一家之言地位的大作,以全新的眼光,分析作為實際歷史經驗的東歐「民族」。他舉重若輕又有詩意的敘事告訴我們:東歐民族的重建,其實更是民族的改建、民族的新建。民族是過程,是事件,而不是我們也熟悉的民族主義神話中,支配個人命運的不變主體。─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專文導讀】房慧真|作家陳嘉銘|中研院人文社科中心副研究員【動容推薦】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執行長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許菁芳|作家陳榮彬|《血色大地》譯者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波蘭報導文學作家


現代 東歐 聯邦 評論 重生 NATIO